■特区故事
8月底,走进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的渔民村,一个现代化的花园社区映入眼帘:12栋住宅整洁统一,环境优美,设施丰富。门口有幼儿园和老年护理中心,非常方便。党群服务中心、社区公园、村历史博物馆正在改造建设中,面貌将焕然一新。
79岁的村长邓志标感慨万千:如果没有改革开放,建立经济特区,这些地方都是泥塘,我们怎么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!
40多年来,深圳创造了世界关注的发展奇迹。走在改革前沿的渔民村,也诞生了第一个万元村、第一家社区公司、深圳第一个农村城市化改革模式、深圳股份公司改革试点。
未来,渔民村将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.0版本实现了431个政务事项的通办和创建5G智能示范社区。
从以船为家,住在花园社区
过去的日子真的很艰难。我们六口之家挤在一栋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,周围都是山脊,甚至没有一条平坦的路。邓志标说,渔民村是第一个从东莞漂流的渔民,一艘船漂浮在海上。上岸后,村民们住在草棚里,靠养鱼生活。
19802000年,深圳经济特区成立,开始大规模建设。渔民村买了四辆泥车,成立了运输队,为施工现场运输沉积物,节省了第一桶金。后来,该村还引进了加工厂,开了一家餐馆。
居民越来越富裕,渔民村成为中国第一个万元村。1981年,该村投资70万元,建造了33栋米色小洋楼。1992年,渔丰实业有限公司和董事会应运而生,渔民村人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。
由于租金利益的诱惑和缺乏规划,20世纪90年代末,一些村民在风中建造了非法建筑,并将小型外国建筑建成了握手楼。建筑物和建筑物紧密相连,土壤不允许。村里最宽的街道不到4米。
如今已40岁的邓国华青少年时期就生活在这些“握手楼”中间,他回忆:“脏乱差,大家都过得不舒服,但是没办法,很多人舍不得那些租金。”
20012000年,渔民村改造拉开了深圳市中村改造的序幕。三年后,拥有12栋高层住宅的现代花园社区建成。村民们委托村里的物业公司以70元/平方米的价格出租房屋,并在年底分红。
20142016年,渔民村被深圳列为股份公司改革试点。在党组织的推动下,党员主动盈利,发挥了示范和领导作用。2016年,股权改革计划终于通过。此后,村集体和开发商共同开发了房地产,村民的股息收入翻了好几倍。
目前,渔民村每户年租金收入均在60万元以上,房屋租赁率连续多年保持100%。公安刑事案件连续8年未发生,股份公司资产比刚成立时增长20多倍。
从物质小康到精神小康
渔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松球说:渔民村在生活中实现了‘物质小康’,下一步就是实现‘精神小康’。。今年,深圳市罗湖区委、区政府启动了渔民村示范建设。
现在,渔民村社区党委每月召开社区治理综合分析会,组织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两新组织党组织、街道各部门、社区居委会、社区工作站、小区业委会、物业管理公司、社区居民代表等成员参加。
渔村社区党委书记李静说:人大代表、党代表、社区行业委员会、物业管理公司等力量得到整合,建立了基层治理社区共建共治的闭环模式。
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。通过民生微实事等平台,社区居民可以自行提及和评估项目,最终由政府支付。
我们都参与投票,投票结果由社区公布,少数人服从大多数。投票结束后,这些项目‘一切都得到了实施,一切都得到了回应’。一些居民说。自助图书机不断更新,以满足我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;老年人每天唱歌、打牌、跳舞,活动非常丰富。邓国华说。
不久后,渔民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.0版本即将完成。在党和群众服务中心,431个政府事务全面完成,形成10分钟的政府服务圈;同时增加自助终端,深化自助服务,24小时不关闭。
社会卫生中心、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、文化教育中心等都将迁移到这里,各种民生需求可以一站式解决。
未来,渔民村还计划建设5G实现智能示范社区5G网络深度覆盖,统一管理人员、汽车、卡、证书、房屋等信息,利用大数据提前预测高风险消防风险点和消防情况。南方日报记者 夏凡
扫码咨询与免费使用
扫码免费用
申请免费使用
在线咨询